close

專題研討(四)作業二      指定寫作

導讀者:羅景華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建築的迷人

前言

我信基督,你信佛祖

白色小屋,黃黃泥土

小橋流水,尺規劃地

一半霓虹,一半燭火

渡假屋與小漁村

家和萬事興

參考書目

 

........................................................................................................

 

     建築的迷人

        前言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習慣呢?每每到了一個地方,總是會拿著相機拼命的東照照西拍拍,

      但有趣的是,往往拍攝的對象不是活潑亂動的人,而是一棟又一棟不會說話建築。朋友總是會

      笑我說:「你的職業病又犯了喔!」。這是怎麼樣的習慣勒,我想可能是因為讀建築的關係吧

     !總是會因為某些理由,做一下感動的紀錄,順便當作是紀念品帶回去。

         回想起這個習慣,它有著一個不可或缺的幫手,那就是相機,記得剛讀建築的時候,因為看

     同學大家都人手一機(單眼相機)。於是我就也盲目了去買了一台手動的單眼相機,說起這台我

     生平中第一台單眼相機,它陪伴我度過了大學五年建築旅行紀錄的時光,也讓我從紀錄台灣一直

     紀錄到馬來西亞去。而進了研究所之後,隨著數位化的進步,咦!我的同學們又人手一機(數位

     相機)了,當時雖然研究室也提供一台很棒的數位相機給研究生使用,但是我總是會有那麼一股

     盲目擁有的衝動,於是我還是買了一台數位相機。

         然而這一台數位相機,除了紀錄我研究的機構狀況之外,它也伴隨著我進出了雲南跟上海,

     還有跟同學們的點點滴滴。說真的,用相機紀錄建築,事後的確有那麼一些感動,但是總是比不

     上,當下對建築的一股莫名的的深刻。我想透過對於「建築的迷人」這個議題的寫作,紀錄下自

     己對建築的一些感動,有些地方,我曾經親自造訪;其他的部分,藉由圖片和文字的說明,希望

     能提供大家一些些不同的感受。

 

      我信基督,你信佛祖

 

         巴黎聖母院

             在西方的宗建建築當中,我想不可或缺的一定會提到教堂,其最早的演變是經由羅馬帝國時

         代長方形的巴西利卡式(basilica)而來。最早是設計成為集會形式,建築的平面布局是顗直線

         型為主,中殿較高,陽光從天窗透射進來,兩側佈置有帶柱廊的過道,取現行的末端為祭壇所在

         。而後慢慢演變成歌德式教堂,在結構利用飛扶璧、尖拱和加肋穹頂創造大跨距屋頂。並利用玫

         瑰窗創造出教堂莊嚴的氣氛。

             對於巴黎聖母院的記憶,我想是以鐘摟怪人開始的吧。它是一座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坐落在

         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的斯德島上,於1163年開始興建,1345年完工,歷時182年。它是巴黎第

         一座哥特式建築,開歐洲建築史先河,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巴黎聖母院的建造全部採用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正面

         塔樓高68米,屋頂正中直插藍天的尖塔高達90余米。底層有3座並排的桃形大門,中間門上是《最

         後的審判》浮雕。南北兩門上為聖母子浮雕。
  

         台灣中台禪寺

             關於中國對於寺廟的建築闡述,我想在經過五千年文化的洗禮之下,寺廟的的規模大小代表

         著其地方經濟能力雄厚的多寡。那是信徒最崇敬的信仰,也是居民的生活重心。然對近年來的台

         灣,在2001年時,隨著中台禪寺的落成,創造了不少的議題,其經過李祖原建築師長達十年的規

         劃後在有現今之風貌,其設計強調融合中西建築特色,建築本身以其豐富的空間變化,在悠遊的

         娛樂性當中,帶入宗教建築的莊嚴性;在一個非常有趣的人性空間裏頭,呈現出佛法的精神。你

         們認為呢?

 

       白色小屋,黃黃泥土

 

 

        希臘的愛情海

             我想幾年前一般人對於希臘的印象,大概還是停留在雅典的柱列神廟當中吧。但自從電視播

         出一些在希臘拍攝的廣告和去年在網路非常出明之「希臘遊,兩三事」的網站之後。對於希臘的

         印象,開始便成了地中海白色小屋,夢幻的仙境和慵懶的生活的寫照。其實對於希臘,我都會有

         一種期待,期待在白色的教堂鐘舉辦婚禮,在陽光充沛的小鎮中散步和吹著溫暖的海風。或許那

         是一種在台灣沒有的感受,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幻想著那懶洋洋的生活吧!

 

         陝西的窯洞

             第一次從圖片上看到窯洞,就覺得中國人真是厲害,怎麼可以在黃土山中建造出這種建築,

         而更詳細知道它內部的構造,說出來或許會覺得很好笑,不過老實說是經由一齣連續劇的場景得

         知,等到學了建築之後,才知道原來北方的窯洞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穴居,其歷史比一切民居形式

         都古老。        
            

             窯洞的形式主要包括沿崖式、天井式、地坑式。沿崖式是貼著雨水衝擊而成的土崖掏挖成洞。

         天井式是在四方的地窯中沿四壁掏窯洞,形成天井。土坑式是在自然形成的土坑壁上掏挖窯洞。

         挖窯洞要依地形特徵因地施藝。

             黃土高原的粘土層深達二百米。數千年的雨水沖刷形成千萬條溝壑,粘土與礦物使這裏的土

         質甚為堅固牢靠,可隨意挖鑿而不會坍塌。種上花木牢固水土,就更不怕狂風暴雨了。如果在加

         上白粘土,糯米和蛋青一起夯打,就可成"金剛不壞之身"

 

       小橋流水,尺規劃地

 

 

         江南水鄉

             去年一月,恰巧母親與親戚一同遊上海,也讓我這小跟班一同前去,讓我見識一下所謂江南

         水鄉之美。江南水鄉民居是指長江下游蘇南和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民居。水鄉之美如同一幅山

         水墨畫,或有小橋,亦有流水,斑駁古味的牆垣透露出文化歷史的深刻意涵。水的律動,牽繫著

         水鄉中每一個經濟及交通命脈,精緻典雅的院落,顯示著建築的語言,千姿百態大小不一的石橋

         河埠,構築了同裏典型江南水鄉古鎮的景致。

 

         北京紫禁城

             在北京的明、清紫禁城宮殿建築摹,開始興建於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1420年竣工。雖

         然現存的建築大部分為清代所建,但在總體佈局上仍保持若原來的面貌。紫禁城位處北京城的中

         心,占地七十二萬餘平圍繞,城牆的四角還分別建有角樓,組成一座森嚴的城堡。在紫禁城建築

         群的總體佈局上,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鮮明地表現出皇帝至高無上的封建等級制度。

 

       一半霓虹,一半燭火

 

 

        上海

             上海,一個中國大陸發展迅速的城市,隨著科技的進步,對於城市高摟的需求加大,旁邊低

         矮的平房開始被推平,整建出一棟又一棟新興的公寓和高樓大廈,去年剛到上海時,心中想的是

         極為繁華的城市,當身歷其境之後,感受到的竟是在進步腳步上的落差,看著黃浦邊上的東方之

         星,隨著霓虹一閃一閃的光亮街道,不外乎都顯示了一個城市的進步與繁華。但是另外一方面來

         說,市郊的巷弄空間文化,不也紀錄了屬於我們文化建築的感動嗎。這就好比穿著入時的時髦女

         郎,對比上衣著樸素的村姑般,這是一種怎麼樣的矛盾呀!

 

       渡假屋與小漁村

 

 

             記得前言部分我提起的馬來西亞之旅嗎?那是我生平中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旅行,因為那是我

         第一次出國,隨著馬來西亞僑生同學的帶領之下,或許是因為我們採取自助旅行的方式吧,我們

         見識到了馬來西亞真正的文化,那算是一趟很難得的經驗。在那趟旅行之中,我感到印象最深刻

         的是在海邊的小漁村和邦喀島的度假村,那算是一種非常強烈的落差吧。在邦喀島上,我們享受

         了碧海藍天,度假村也設計的非常美麗,但是對我來說,似乎好像少了點什麼。之後,當我坐著

         馬達小船,隨著河流往大海的方向,見識到那偉大的熱帶紅樹林之後,原本想到了盡頭只是一個

         出海口,但是沒想到,到那出口之處,竟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漁村,那種感動,真是

         用文字和語言都沒辦法闡述的。小漁村是一半架在河水上面,一建築在河岸邊的,而居民會將船

         停在那一半架在河水上面的木板下面。當我踏上那小漁村時,伴隨著木板輕輕做響的聲音,然後

         坐在木板上,享受著當地居民朋友為我們準備的海鮮,欣賞著遠方即將沒入海平面的落日,我想

         人生至此,夫付何求了!

 

       家和萬事興

 

 

             在離開馬來西亞的最後兩天,我們搭著臥舖的火車來到了吉隆坡(馬來西亞首都),我們參

         觀著當時世界第一高樓-貝托那斯雙子星大樓,我們當時管它叫做-兩支玉蜀黍。在那大樓底下

         的我,一邊觀賞著這美麗高大和具現代科技的建築時,一邊心中也想,如果能在這裡高空彈跳一

         定很棒。隨後也逐一參觀了古老的阿杜勒·薩馬德建築的司法部和最高法院、年代悠久而又

         富麗堂皇的火車站、氣勢非凡的國家紀念碑、國會大廈等新型結構….等等建築。深深感受到吉

         隆玻既有現代化大都會的豪華氣派,也不乏古色古香的迷人風韻,風俗傳統別具特色,多元文化

         活力無窮。

             市內高大的建築物,同高腳斜頂的馬來別墅交錯層疊,穆斯林式建築和中國式建築和諧並存

         ,銅頂建築物和高聳的摩天大廈並肩而立,相互爭輝。這一切,彙成了一幅精妙絕倫的交融著古

         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風格的立體圖畫。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發現攝影與旅行對於一個建築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攝影不僅是將建築物記錄下來而已,還可以幫助我們更懂得欣賞一個建築物的美妙之處,除此之外,也可以提升對美的敏感度,而旅行也能增進我們的視野,體會各種地方建築的人文與特色,也能讓我們在旅行中找到生活的樂趣與靈感。希望在我這大學的四年期間,也能有到處旅行和攝影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10233219 的頭像
    b10233219

    b10233219的部落格

    b102332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